看透了小说网
看透了小说网 > 大明镇海王 > 第1434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34章

 

时代的要求

“老刘,你这话说到的心坎里面去了。”

“我一直以来也是觉得朝中这些大臣,大多数都是只会谏言、谏言,劝我父皇要这样、要那样,却是并没有任何实际性贡献的官员。”

“还是老刘厉害,能够办实事,替我父皇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事情。”

“哼哼,等以后我当皇帝了,我肯定是要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对天底下所有的官员进行考核,能做实事,有本事的官员就能够升迁,不会做事的官员就该回家去养老。”

听到刘晋的话,朱厚照也是跟着点点头说道。

他跟着弘治皇帝处理一些朝政,自然也是看出了一些问题,他甚至于还替弘治皇帝看过很多奏疏。

这大明官员一个个写文章那都是好手,妙笔生花,锦绣文章新信手拈来毫无压力,写奏疏的时候,往往都是先写一大段内容来展示下自己的才华,接着才会慢慢的讲事情,有些官员的奏疏,甚至于写的非常隐晦,你要是没点水平和文化的话,你甚至于都不知道他话中的意思。

这让朱厚照觉得非常累,明明是很简单的一个事情,比如某某地发生了旱灾,只需要简单的说下发生了旱灾,请求朝廷这边调拨银两和粮食赈灾,再免去今年的税赋就可以了。

弘治皇帝看完之后,直接批文就行,可是这些官员往往不会如此简单的去写,而是会扯上一大段根本就不相干的内容,最后才来说清楚。

犹如裹脚布一样,又长又臭,还耽误时间。

要知道皇帝身为这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整个庞大的帝国即便是国泰民安依然会有很多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的,时间宝贵,对于处理事情的效率就非常的重要。

汇报奏疏仅仅只是朱厚照所看到的一个方面。

更多的还是这些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员,一个个其实都是书呆子,读书写文章厉害,真正做事情却是不行,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办法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决,当然也有可能是不想去有所作为,不敢去有所作为。

比如以前大明国库空虚,朝廷每年收到的税银还不到三百万两,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才不到三百万两的白银,这点税收根本就无法满足庞大帝国的运转。

北方的鞑子屡屡南下,国库空虚之下,朝廷根本就打不起一场仗,即便是打仗,基本上也是输多胜少。

朝中有官员上书过要开征商税,增加国库收入,以前马文升当兵部尚书的时候就因为军备废弛这个事情向弘治皇帝建议过开增商税。

但是遭到了内阁大臣谢迁的反对,最终也是不了了之,国库依然没钱,明军依然军备废弛,军需得不到保证,战斗力低下,面对北方的邻居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还有盐政的问题,以前的纳粮开中,因为皇帝胡乱的赏赐盐引,造成纳粮开中制度的逐渐崩溃,没有商人愿意再运粮去边镇地区,因为即便是运过去了,拿到了盐引,你也没有办法从盐场提出盐来。

因为盐场的盐根本就没有办法满足需求,那些拿着盐引的权贵们,他们可以不劳而获就从盐场之中获得大量的盐,真正运粮去边镇的商人却是需要排队,不走关系的话,排个上百年还是有希望拿到盐的。

另外一个方面,盐场之中的官吏又拼命的压榨灶户,灶户因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却是只能够被不断的剥削、压榨。

朝廷的边军没有人运粮过去,军需得不到保证,连饭都吃不饱,还怎么去和北方的邻居打仗?

这样的局面,其实朝中知道的人很多,朝野上下的大臣几乎都知道这个事情。

但是却始终没有人站出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盐所牵扯的利益实在是太大了,最后改纳粮开中为纳银开中,那更是直接将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给彻底废除。

从很多件事情上,弘治皇帝和朱厚照都看出了朝中这些大臣的不作为和尸位素餐,尽管很多事情其中最开始都是皇帝自己搞破坏的。

比如大明的宝钞,这个东西本来是很好的一个东西,相当于后世的纸币,如果能够一直维持住宝钞的购买力,那么宝钞始终就可以维持、运转下去。

可是当皇帝自己不懂金融、经济货币学,拼命的印宝钞,以为这印多少就可以当多少银子来用,最终导致这个宝钞连纸都不如。

再比如这个盐引制度,很好的一个制度,偏偏皇帝非要不断的赏赐盐引给王公贵族之类的,最终导致了这个制度的崩坏。

但不管如何,这当皇帝的还是喜欢能够给自己解决忧愁的臣子,能够给自己办事情的人。

说到底皇帝之所以会不断的滥发宝钞、大规模的赏赐盐引还是因为皇帝穷啊,皇帝也缺银子啊,可是偏偏皇帝又是天底下最要面子的,毕竟皇帝的面子和威严无论如何也是要维持住的。

皇帝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于皇帝麾下的那些庄园、田产之类的收入,这些皇帝的私人收入,也就是内帑,这一部分的收入,其实很小,可能每年也就是不到五十万两银子的收入。

这点收入说实话根本就不够维持住皇家的颜面,这赏赐有功劳的大臣,维持庞大后宫的开支等等,这点银子根本就不够。

所以自己内帑不够用的时候,皇帝就会想办法从国库这边挪用,挪用国库的银子来给自己办事,比如修葺皇宫什么的,将皇室宗亲的开支放到国库开支里面等等。

『点此报错』『加入书签』